2025 年电动船市场规模分析
在全球积极推进绿色发展与可持续交通的大背景下,电动船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。2025 年,电动船市场规模展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,蕴含着诸多机遇与挑战。
一、市场规模现状
截至 2023 年底,全球活跃商船队中使用替代燃料作为动力的船舶比例约为 6%,而电动船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,发展成绩斐然。2023 年,全球共有 917 艘电动船处于运营状态、167 艘处于交付待建状态。中国市场在全球电动船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,据研究机构 evtank、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《中国电动船舶行业发展白皮书(2024 年)》统计,截至 2023 年年底,中国电动船保有量已经超过 700 艘,当年新增船舶数量已经超过 200 艘,带动船舶用锂电池出货量达到 0.61 吉瓦时(GWh),同比增长 80% 以上,成为锂电池下游应用领域增速较快的行业之一 。从市场规模数据来看,2022 年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达到 105.5 亿元,同比增长 11.29%,2023 年市场规模为 126.4 亿元 。中国电动船的应用区域相对集中在内湖、内河、岛屿以及近海港口等,船型也日益丰富,涵盖小型邮轮、客船、渡船、干散货船、公务船等。
二、增长趋势预测
多方数据和研究对电动船市场规模的未来增长较为乐观。EVTank 预测,中国电动船舶的保有量在 2025 年将达到 1520 艘,2030 年将超过 1 万艘。电动船舶和船舶换电的快速发展将带动锂电池的需求量快速增长,预计到 2025 年船舶用锂电池将达到 1.4GWh,2030 年将达到 21.9GWh 。另有预测显示,到 2026 年,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367.5 亿元,锂电池需求也将大幅提升,渗透率将加速进入新阶段 。得益于锂电池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,以及地方政府对电动船舶、岸电设施等补贴政策的大力推动,如《上海市 2023 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》中提到,新增和更新的苏州河游船、黄浦江游览船、轮渡客轮、公务用船全部采用纯电动船舶,年内完成。这些都促使全球在建及营运的电动船数量不断增加,预计至 2025 年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68.7 亿元 。
三、影响市场规模的因素
(一)政策推动
为实现 “双碳” 目标,各国政府积极推动水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,电动船作为重要的绿色水运工具,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大力扶持。除了直接的补贴政策外,部分地区还对船舶的排放标准做出严格限制,倒逼船企和船东选择更环保的电动船。例如,一些内河景区为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,规定景区内运营的游船必须采用电动船。政策的持续推动为电动船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。
(二)技术突破
电池技术是电动船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。近年来,磷酸铁锂电池已获中国船级社型式认证,其安全性、能量密度等性能不断提升,使得电动船的续航里程、充电速度等关键指标得到显著改善。以一艘百吨级客船为例,尽管初始购置成本高于燃油客船,但运营费低,收回增量成本周期仅 5.1 年。此外,船舶动力系统的集成技术、智能控制系统等也在不断发展,提升了电动船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,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接受度和规模的扩张 。
(三)市场需求
在短途固定运输场景以及旅游观光领域,电动船的优势明显。内河船舶作为电动船行业的主要下游需求,虽然内河船舶数量整体在下降,但电动船舶的需求却保持增长,无论是新建电动船舶还是旧船改造电动船舶市场,都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。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,对绿色旅游体验的需求增加,电动船在景区、内河客运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持续上升。同时,一些港口作业船、公务船等,出于降低运营成本、提升船舶操纵性等考虑,也更倾向于选择电动船,进一步推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 。
(四)挑战制约
尽管电动船市场前景广阔,但也面临诸多挑战。一方面,电动船初期投资成本远高于传统船舶,这使得一些船东在选择时较为谨慎。另一方面,电动船的发展依赖于完善的产业配套,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够紧密、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,都制约着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快速扩张。此外,电动船在长续航能力方面仍有待提升,“里程焦虑”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一些长途运输场景中的应用 。
2025 年电动船市场规模在政策、技术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,但同时也需要克服成本、配套等方面的挑战,以实现更大规模的市场突破,为全球绿色水运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